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暑期班:违规培训为何不消停?
2018-08-19   经济日报

  暑期培训班教室里陪读的家长们。 曾诗阳摄

  八月的北京,暑气袭人。这个暑期,是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以来的第一个暑假。治理的效果如何?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几家教育培训机构,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在国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暑期班“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等问题依然一言难“禁”。为何屡禁不止?请看记者的调查。

  备战“小升初”,15天补习开销近1万元

  在西城区某培训机构里,五年级学生君君的暑假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上8点半,妈妈把他送到培训机构,上午上2个半小时的数学课,中午在教室吃外卖,下午上语文课和英语课,5点半下课回家,晚饭后再上英语网课和钢琴课。算下来,君君每天要在培训机构待9个小时。“上完这一期课程可以休息几天,写学校的作业,然后还得上新一轮的培训班。”君君告诉记者,自从上了四年级以后,他的暑假就没消停过,同学们也都在补课,为一年后的“小升初”考试做准备。

  记者以家长身份向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咨询得知,君君参加的“勤思”培训班在暑假期间一共开了3期,每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科。“来培训的孩子都是3科全报,一整天,中午吃外卖,家长也省得接送。”工作人员再三嘱咐记者,开学升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升初”“备战”阶段,所以这个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最后机会,培训班每期每班都几乎满员。

  临近午休时间,家长给孩子订的外卖逐渐堆满前台桌子,还有不少家长亲自来送饭,今年67岁的刘女士是其中之一。她的孙女开学就要上小学六年级了,暑期补习课程表和君君一样,每天从早上8点半上课到下午5点半结束。刘女士认为外卖餐食不够干净卫生,所以坚持每天顶着烈日给孙女送午餐,每天要在家和培训机构间往返3次。

  培训班开销不菲。据刘女士介绍,孙女15天的数学课学费是3800元,语文课和英语课的学费都是2600元,加上往返交通成本,半个月的补习开销接近1万元。

  校际教育质量差异短期内难以根除,升学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许多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参照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在不经意间“传染”给了孩子。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把暑假都用来补课时,刚满12岁的君君回答:“我的同学都在补课,我不补课就上不了好初中,更上不了好高中。”

  学校分班考试,致“超纲超前”屡禁不止

  为进一步了解各培训机构的暑期课程设置,记者下载了某机构官方APP。根据APP课程表显示,除了高一课程之外,机构另设有“新高一”课程,但点击进入相关页面后并没有详细课程说明。

  究竟“新高一”课程教授什么课程内容,又与高一课程有什么区别?记者以初三毕业生家长身份就此咨询APP在线客服时,对方称高一课程针对的是高一在读学生,“新高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刚中考完、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帮助初中毕业生提前适应高中教育。然而,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具体课程内容时,在线客服不再作答,并让记者留下手机号码,称将有相应教师通过电话提供详细说明。

  记者很快接到了“黄老师”的电话。据黄老师介绍,培训机构对高中阶段9科课程全部开设有“新高一”补习班,授课内容以高中知识点为主,提前向初中毕业生教授新学期知识,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据该机构课程表显示,这样“改头换面”的“提前教学”课程囊括了从“新一年级”到“新高三”的小学、初中、高中全部年级。记者同时查询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培训机构官网,“提前教学”暑期班比比皆是:有机构针对小学毕业生开设“新初一物理方向科学创新预备班”,教学内容属于初中阶段物理课知识点;更有机构直接在“新高一”课程介绍中写明“帮助预习新学期知识,紧跟新课程方向,优化学习方法,学习和心理全方位衔接,帮助学生适应新课程,领跑新学期”。

  尽管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试图从供给层面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但学校对于优质生源的需求,使得违规培训仍然顶着各式各样的名头普遍存在于各大培训机构。面对分班考试、成绩排名、按分录取,为了给孩子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备考,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尽可能取得高分,“超纲超前”的暑期培训班反而成为家长眼中的“苦口良药”,对于不少家长而言,现实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应该“提前教学”,而是“提前多久教学”和“提前教多少”。

  参加培训享受福利,家长坦言钱花得值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显示,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

  家住北京的廖女士近期为儿子报名的为期9天的培训班花费了她近一个月工资,但她向记者表示:这钱花得值。

  7月初,廖女士收到某培训机构吴老师发来的某国家级智能科技大赛的电子海报,称“参加比赛如果获奖,会获得相应的获奖证书。高中生赢得获奖证书,可以向其提供各大名校自主招生的机会,以及在自主招生中获得相应加分;小学生、初中生获奖后可以提升简历含金量,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廖女士看后即刻被吸引住了:儿子小迪正在读小学五年级,面临着“小升初”竞争。但小迪从未接触过智能科技领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的可能性并不大。正当廖女士犹豫该不该给儿子报名参赛时,吴老师发来了“温馨提示”:大赛主办方提供针对大赛的暑期赛前集训,为期9天,并保证凡是参加了培训的学生都能通过初赛和复赛,进入全国总决赛。

  吴老师还透露,总决赛设有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分别是15%、35%、50%,即全国总决赛的参赛选手获奖率为100%。也就是说,小迪只要交费参加了这9天的赛前集训,就能获得一个全国性奖项。

  为什么培训机构对大赛情况如此了解?为什么机构有赛前集训班的报名权?为什么机构愿意向廖女士告知赛前集训班相关信息?

  吴老师回答了廖女士的疑惑。原来,该培训机构是大赛的协办方,参与暑期赛前集训班的招生工作。在初赛开始前,机构选择性地向部分学员家长通知了这一大赛和相关培训班,鼓励家长积极为孩子报名,并暗示家长不要对外传播集训班相关信息。吴老师没有透露机构的通知范围,但经过与其他学员家长的沟通,廖女士得知,仅有课程难度较大的奥数班的部分学生得到了通知,获得报名赛前集训班的资格。

  与其他学生需要历经地区初赛、复赛两轮选拔才能进入全国总决赛的情况相比,该培训机构的学员只需达到机构内部设定的选拔标准就可以报名参加暑期赛前培训班,从而进入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决赛的选拔权本应由大赛评审委员会掌握,但培训机构可以凭借协办方的身份直接“输送”总决赛选手,让机构学员享受到机构外学生无法得到的巨大“福利”,难怪培训机构在条条禁令的约束下仍然热度不减。

  2017年12月份,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一项中明确,要求学校“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但是在择校热度不减的大情况下,各种竞赛的名次、奖状仍然是升学的“敲门砖”,名目繁多的变相选拔从未停止,与之相关的暑期培训班也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依然任务艰巨,校外培训热还没有真正‘退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今年5月份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专项治理工作已经进入了部门联合集中整治阶段,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推动力度,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推动完善配套改革,加快形成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曾诗阳)

(责任编辑:VIVIAN)

【免责声明】1.本网站所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站不对其版权负责。如果发现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文章请与本网站取得联系,以便修改或删除;2.本网站所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