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在一场十四年的公益行动里,主角有持续奉献的企业家、有一腔热血的艺术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如今,他们中有人不仅走上了国际舞台,还开始反哺社会。
这个公益项目就是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女士发起于2011年的“云中公益”,名字在云端,而行动却脚踏实地,一个寓意美好、能量满满的公益品牌,不仅让众多非遗文化传承者受益,还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这个公益项目仿佛是位女神,娓娓道来,讲述着独具魅力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中国故事。
看见南疆,沧海桑田扑面而来
2023年,“云中公益”第二个12年之际,“看见”系列正式开启,以丝绸之路为指引,深入辽阔的北疆,带人们一起“看见”北疆绚烂的非遗。继“看见新疆·北疆”之后,今年“云中公益”又来到了南疆,把目光聚焦于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让中国最西部的华夏民族文化的辉煌光芒,呈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
在采风中,“云中公益”踏上了与青藏高原并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最神秘瑰丽的地带,生活着我国境内唯一的纯白人血统民族——塔吉克族。在塔吉克文化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云中公益”的舞台上,来自塔什库尔干县的雄鹰乐队,带着皇冠热瓦甫、鹰笛、瓷鼓等特色乐器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演唱了传统曲目《情歌》、《叙事长歌》,还带来了著名的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这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始曲目。
雄鹰乐队演唱《古丽碧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吉克族定居在帕米尔高原地区,“西部天门”红其拉甫哨所就在这里。塔吉克族世代为国戍边,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位“护边员”,在这里承担保家卫国的使命已经达百年。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北京、对天安门向往已久。此行,在云中公益志愿者的带领下,乐队主唱那吾肉孜·吐尔逊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来到了心中的圣地——天安门。
护边员那吾肉孜·吐尔逊在天安门广场敬礼
继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后,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此次也登上了“云中公益”的舞台。《玛纳斯》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之魂。目前《玛纳斯》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柯尔克孜族《英雄玛纳斯》说唱表演
在《玛纳斯》的演唱中,少不了柯尔克孜族的代表性乐器——库姆孜。柯尔克孜族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跟随柯尔克孜族人生与死的,是一把库姆孜琴”。在柯尔克孜语言中,库姆孜意为“美丽的乐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昭君出塞时期。库姆孜能够流传千年,离不开传承人一代代的坚守。这次演出中,年过七旬的库姆孜艺术国家级传承人阿迪力拜克·佧德尔登上云中舞台,为大家带来了技艺精湛的库姆孜表演。
阿迪力拜克.佧德尔演奏库姆孜
阿迪力拜克·佧德尔义务教授库姆孜近50年——不论求学者的年龄与民族,他都倾囊相授。自2008年,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该项目传承人,阿迪力拜克说:“谁愿意学习,哪怕路途遥远,我都愿意去教他,这是我的责任。” 目前,他的学生已经超过万名,遍布祖国各地。
被誉为维吾尔族历史与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木卡姆,其起源可追溯至维吾尔族祖先渔猎、畜牧时期的即兴抒情之歌。历经数世纪的融合与演变,至公元6至7世纪,它已发展为一套结构严谨、内容多元的大型歌舞艺术,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生动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
发轫于中国新疆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内容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表现形式、显著的地域特征、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魅力长存,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在于它所蕴含的无穷生命力。欣赏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你可以看到热情洋溢的舞蹈,听到情感深厚的诗歌朗诵,深切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古丽娜孜·阿力木江(中)表演木卡姆舞蹈
在“云中公益”舞台上,年仅6岁的古丽娜孜·阿力木江以其灵动曼妙的舞姿,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喜爱。出身于木卡姆艺术世家,古丽娜孜自幼便对木卡姆音乐与舞蹈耳濡目染,自蹒跚学步起便能随乐起舞。此次,她与母亲、姑姑及爷爷共赴北京,将这份珍贵的木卡姆文化传承带上云中舞台,不仅展现了新疆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观众对新疆及木卡姆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云中公益”舞台所在的北京时代美术馆,年终艺术大展《能量宇宙》也即将开展,整个展览从地质能量到文化能量,展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脉络。艺术家们巧妙地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壮观绚烂的视觉盛宴。“能量”!也正是身体力行参加“云中公益”采风的赵燕女士在南疆所“看见”的,浩瀚时空的变幻在南疆变得具象化,沧海桑田的巨变仿佛历历在目,在辽阔的天地之间,以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岁月,散发着令人目眩神迷的独特魅力。
全息沉浸式视听装置《沧海桑田》(赵燕女士作品)
双向奔赴,成就最美公益品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财力与物资的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唯有双向的心灵互动才能让非物质文化传承者感受到尊重与关爱,并产生主观能动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活动的效果产生化学反应。发自内心的相互尊重,真正人性化的公益,让“云中公益”成为一个越来越优秀的公益品牌。
“云中公益是一场双向奔赴,这种双向奔赴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为他人提供帮助,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多鲜活的生命,获得了前行的力量和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勇气。”赵燕女士如是说。
公益更是“授之以渔”的实践过程,华熙生物通过“云中公益”这个公益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公益的效应多级放大,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实践活动变得更真实、高共情。对于“云中公益”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来说,这就是一场“双向奔赴”,双方是传统文化保护的“共同体”,最终成就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梦。
换一个角度讲,“云中公益”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会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云中公益”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而今,越来越多的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也开始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极大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云中公益”项目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与乡村美育事业。项目团队通过艺术扶“志”,为乡村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的机会,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在“云中公益”的帮助下,许多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得以登上更大的舞台,用他们的才艺和热情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华熙小鹿舞蹈培训教室”落成仪式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云中公益”用心助力小鹿艺术团的故事正在传颂。在美丽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小鹿艺术团以其独特的鄂温克族歌谣唤醒生命的律动。最初,小鹿艺术团没有排练厅,孩子们只能在团长乌娜的家里甚至室外排练。2022年,赵燕率云中公益团队在海拉尔为小鹿艺术团捐赠了一座600平方米的新排练厅,除了舞蹈排练室、洗澡间、服装道具,还增加了声乐室、厨房、宿舍等,让更多孩子能安心来到小鹿艺术团学习。
如今,小鹿艺术团已经从最初20名孩子,逐渐成长为拥有近200名师生的大家庭,鄂温克族歌谣传承者变得枝繁叶茂。小鹿艺术团带着鄂温克民族的原生态节目已经走遍北京、上海、安徽、西藏、深圳等地,并在2022年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小鹿艺术团还走出了国门,前往日本、蒙古国等国家演出,向世界展现鄂温克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有愿望才会有缘分,双向奔赴的前提是彼此有心。展望未来,“云中公益”项目将继续秉承“挖掘、保护、传承、推广”的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走心走实,加强与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力量的“双向奔赴”,共同推动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云中公益”也将继续致力于乡村振兴与乡村美育事业,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固守初心,坚持让项目化茧成蝶
“云中公益”已经走过十四载光辉岁月,每当舞台灯光亮起,总有一批熟悉的面孔如约而至,成为标志性的“往年回顾”环节。此次“云中公益”舞台上,时隔五年,羌族姐妹“五朵金花”再次闪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金花中的大姐姐此番携其3岁爱女同台献艺,温馨满溢。作为“首批从汶川地震中站起来的孩子”,“五朵金花”与“云中公益”的缘分可追溯到2008年,也是“云中公益”项目的缘起。
五朵金花演唱羌族歌曲《清凉凉的咂酒》
当年,“5·12汶川地震”举国哀悼,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女士迅速行动,亲自策划并成立了“北京时代美术馆”。她紧急联络并成功集结了26位中国写实画派艺术家,共同发起“热血五月•2008”大型抗震救灾创作及义卖活动。仅仅用了8天,一幅高达2米、长达20米的巨幅油画《热血五月•2008》横空出世,随即被拍卖。所得3550万元善款全额通过文化部捐赠给灾区,助力灾后重建,并特别支持了四川绵竹年画博物馆与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此番重登舞台,长大成人的“五朵金花”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正是公益的温暖力量,让废墟之上重焕生机,也让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濒危走向新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过去的十四年间,“云中公益”的足迹遍布了10多个省区、60余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记录了中国上千个少数民族村落的珍稀文化遗产,帮助了来自41个民族的近400位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云中公益”走进南疆
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云中公益”平台的持续发力,“云中公益”支持过的多数非遗项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见”。“云中公益”坚守本真,不忘初心,14年坚持,已经让这个公益项目枝繁叶茂、化茧成蝶,成为一个成熟的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品牌项目。
“云中公益”的坚守,不仅仅在于让世界看到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自豪感。通过“云中公益”平台,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形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这种生态不仅让每一种文化都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十四年的坚守与努力,“云中公益”项目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还荣获了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边会优秀案例的殊荣。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云中公益”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事业的鼓舞与激励。
华熙生物董事长、云中公益发起人赵燕女士
正如赵燕女士所言:“我一直认为做公益其实更多的是要激发热爱,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只有本民族的人热爱了,传承、推广才更有力量。”未来,“云中公益”将持续前行,用爱与责任书写更多关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美丽篇章,让更多璀璨的民族文化被看见、被铭记、被珍视,为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贡献力量。
焕发新机,动人的中国非遗保护故事
再回到今年的“云中公益”舞台,“看见新疆·南疆”还向公众展示了另一种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刀郎,这一称谓源自古代那些栖息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叶尔羌河流域特定区域族群的自称。他们听到音乐响起,不管是在行走还是在劳作,都会自在地舞动起来。他们独特的文化——刀郎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
维吾尔族少年们表演《刀郎木卡姆·青春》
在南疆之旅中,“云中公益”与刀郎木卡姆邂逅,将一群小传承人们带到了北京。在“看见新疆·南疆”的舞台上,悠扬的乐声响起,可爱的小巴郎子(维吾尔语 “小伙子”)以充满力量感的舞蹈表现着刀郞坚韧、顽强、乐观的精神,带来了一场耳目一新的表演。刀郎木卡姆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传承人们在“云中舞台”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与赞赏的目光中,坚定了把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的决心与信心。
除了小巴郎子们,还有前文提到的小女孩古丽娜孜·阿力木江,还有小鹿艺术团……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儿童加入到传承非遗的队伍中来,使承载历史记忆、文化情感与民族认同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非遗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新的无限可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兴衰演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精神信仰。以新技术、新理念赋能非遗传承与发展,以新视角、新样态活化非遗创新与转化,是赋予非遗以新生独特魅力的时代命题。
作为“云中公益”的发起人,赵燕女士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华熙生物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云中公益’项目,为守护非遗之光、照亮文化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
华熙生物董事长、“云中公益”发起人赵燕(左三)与托布秀尔表演者交谈
近日,“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迄今为止,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近年,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政府层面正在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
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鲜明的具备这种特质。“云中公益”舞台上走出来的安达乐队,如今活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经登上“云中山歌”舞台的木给帕乐队由彝族、藏族、傈僳族和纳西族四位云南原生态歌者组成,他们纯净的嗓音、嘹亮的歌声、饱满的热情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走向国内外广阔的舞台……
十四年来,“云中公益”的足迹已遍布10多个省区、60余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记录了中国上千个少数民族村落的珍稀文化遗产,助力来自41个民族的近400位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云中公益”自身也逐渐走进国际视野,用持续的行动讲述着非遗保护的中国故事。赵燕女士和华熙生物“云中公益”团队如同在海边捡拾贝壳的小女孩,与海浪争抢一枚枚美丽的贝壳。并把这些饱受大海洗礼、蕴含岁月能量的贝壳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件件完美的艺术品,让更多人可以看见。看见她们的美丽,发现她们的珍贵,并开始关注她们的前世今生,思考她们的未来与发展……
(CNFE01118)